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
2030年)》(下称《计划》),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
线图》(下称《路线图》)。
据了解,《计划》明确了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能源自
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
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
新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建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完善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能源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我国
能源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世界能源技术强国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列举了包括“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技
术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
新”、“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乏燃料后处理与高放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创
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先进储能技术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创
新”等15项重点任务。而《路线图》则明确了上述15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创新目
标、行动措施以及战略方向。
《路线图》对《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的15项重点
任务中的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创新行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给光热发电行业的
未来技术发展指引了方向。
《路线图》提到,将建立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与太阳能综合梯级利用系统,
重点在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空气吸热器、固体粒子吸热器、50~100MW级大型
全天连续运行太阳能热电站及太阳能综合梯级利用、100MWe槽式太阳能热电站
仿真与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同时,将在50MW级储热的风光热互补
混合发电系统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在创新行动这一项中,《路线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
技术方面,未来将研究高温高效率吸热材料、超临界蒸汽发生器、二氧化碳透
平;研发高温承压型空气吸热器、50kW级高温空气-燃气联合发电系统、高性能
太阳能粒子吸热器;研究高温粒子储热、粒子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及换热过
程、粒子空气换热装置的高温粒子与空气间换热规律。
在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技术方面,将研究不同聚光吸热的分布式太阳
能热电联供系统长周期蓄热材料、部件和系统,研制单螺杆膨胀机、斯特林发
动机、有机工质蒸汽轮机等低成本高效中小功率膨胀动力装置,提出不同聚光
吸热的高效中小功率热功转换热力循环系统;建设1~1000kW级分布式太阳能热
电联供系统集成示范,掌握电站的动态运行特性和调控策略。
在大型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与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未来将建立100MWe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系统,搭建槽式集热器、导热油系统、储热系统、蒸
汽发生系统、汽轮机仿真模型。研究大型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系统集成技术,
实现气象条件与集热、储热、蒸汽发生与汽轮发电协同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
可复制、模块化的系统集成与集成控制技术,电站参数优化方法等。
在50~100MW级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面,将研究
定日镜及大型定日镜场技术、塔式电站大型镜场在线检测技术、大型吸热器技
术及大型高效储换热技术、适合光热发电系统的热力装备技术,研究塔式电站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光热发电系统参与电网调节的主动式控制技术,建立可
全天连续发电的50MW级槽式太阳能高效梯级利用示范电站;研究20MW级直接
产生过热蒸汽型的多塔集成调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集成应用。
在50MW级储热光伏、光热、风电互补的混合发电示范应用方面,将研究储
能光热电站(>10MW)与光伏(>20MW)/风电(>20MW)混合发电站的整体
设计技术,研究储能光热电站与光伏/风电互补发电的协调技术;研究混合发电
站的控制技术及自动化运维技术,实现各种工况下光热-光伏/风电混合发电站的
平稳发电以及突变条件下的快速响应;研究50MW级储能光热电站与光伏/风电
混合发电站整体系统集成、工程化及运营技术,实现示范应用。
在储热/储冷技术方面,将开展10~100MWh级示范工程,示范验证
10~100MWh级面向分布式供能的储热(冷)系统和10MW级以上太阳能光热电
站用高温储热系统。
《路线图》称,到2020年,将掌握50MW级塔式光热电站整体设计及关键部
件制造技术;突破光热-光伏-风电集成设计和控制技术,促进风光互补利用技术
产业化。到2030年,目标则是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全面推动产业化应
用;建成50MW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