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步亮:“打败”欧洲的“制管者”
2009年12月29日晚7点多,北京天瑞星真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天瑞星)
总经理陈步亮刚进家门,他的手机就响了,“陈总,好消息,集热管终于焊上
了。”电话的那一头,技术员小刘的语气显得异常兴奋。挂了电话,陈步亮重新
穿上外衣返回单位,他知道,这个时刻,他必须和他的团队在一起……
一根至关重要的“管子”
“我是做管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天瑞星总经理陈步亮的自我介绍显得
有些平淡,“一辈子把这根管做好就OK了。”与过往的淡然不同的是,说这句话
时,他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
这根管究竟是什么管?为什么它曾经卡住了中国人的脖子?
要说这根管,还得从太阳能光热发电说起。光伏发电是通过晶硅电池的化
学反应来产生电,而光热发电首先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热,再转化为电。其
中,吸收太阳能光波的核心装置就是这根管,学名“中高温真空集热管”。这根
管成为光热发电的核心组件,也成为光热发电技术中核心的核心。
谁掌握这根管的技术,谁就掌握了光热发电技术的命门,谁就掌控了这个
庞大的新兴市场。
让陈步亮不甘的是,这根管的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两家公司掌握,
即德国的SCHOTT公司和以色列的SOLEL公司(现已被西门子公司收购)。
这根管的技术不仅卡住了中国人的脖子,也卡住了全球光热发电产业的咽
喉。据说,曾有一家中国公司想购买这项技术,但对方开价4亿欧元,即40亿
元人民币,这家公司终于却步。
因为技术垄断,这根管的市场无比火爆,目前全球用户向这两家公司订购
时,对方一定会安排到3年后才能生产。据说,SOLEL公司2009年承接的全球
生产订单,已经排到2013年交货了。
小公司的大理想
1997年,他们卖给比利时SOLEL公司一套真空镀膜设备。当陈步亮等人到
比利时为该公司调试设备时,发现对方原来另有企图。他们并非要生产太阳能
热水器,而是要借此研发中高温镀膜机,进行太阳能光热发电。“常温”与“中高
温”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后者将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将
太阳能用于大规模的工业供热和发电。
回国后,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一光热技术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开启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新领域。“我们能不能也来研发这项技术?”这个念头牢牢占
据陈步亮的心头,挥之不去。
但在那时,与光伏晶硅电池的火爆相比,太阳能光热发电则无人问津。而
当年的天瑞星还只是一家小公司。陈步亮也仅仅是天瑞星的一名技术员而已。
2000年,除了靠常规的太阳能热水器之类产品维持正常运营外,天瑞星的
利润都被放到了这个新方向上。一路走来,按陈步亮的话说:“有钱,我们就
多投点,走得快点;没钱,我们就少投点,走得慢点,但总在走。”
代表中国“打败”欧洲
2005年,天瑞星迎来了转机。就在这一年,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在国内开
始升温。这项技术第一次进入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指导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陈步亮升任天瑞星真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
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天瑞星的上级主管部门终于注意到陈步亮,注意到他
的团队和他们的梦想。
当年,他们破天荒第一次拿到了56万元的科研基金。其中,就有上级拨付
的预研基金。尽管钱很少,但却代表了领导层的态度。第二年,他们拿出了第
一根管子,不过,长度仅为2米,只有现在的一半,性能还不达标。
2008年,他们再次史无前例地拿到了1200万元的研发资金,分别来自上级
主管单位和国防科工委,还有国家863项目的支持。
陈步亮带领团队向困扰多年的关键技术瓶颈发起了总攻,即玻璃—金属封
接难题。大家从头学玻璃,国内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玻璃,焊接也成为拦路
虎。经历了上百次的实验,终于迎来了这个他终生难忘的时刻——2009年12月
29日的告捷。
2010年11月,上级主管单位再次决定给天瑞星增资1800万,进行集热管产
业化前的中试。按照日程,今年6月30日,镀膜机车间筹建完毕;7月份,中试
试生产开始;明年将投入量产。
“未来5年来内,中国制造的管将逐鹿国际市场,并将改变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制造”的强势反击,令陈步亮的语气充满豪气:“欧洲人还指着这根管赚取
大量的人民币呢!让他们歇歇吧”。